华宇168_锂离子电池制作--分容技术
生产锂离子电池分容
锂离子电池经历了九十八次的困难,终于走到了最后一步容量,才能走到锂离子电池的这一步,可以说是通过了五、六关,假如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出现了NG,那是很可惜的。
容量划分,即通过对电池的充放电,通过检测放电容量时的容量是否已满,来确定电池的容量。在这里,让我们来谈谈第一个效果,第一=先把全容量/第一次完全充电容量*100%,不同的材料,第一个影响是不同的,在首次充电电池,SEI膜的形成,使用锂离子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当充电嵌入锂离子从阳极,100%没有回阳极放电期间,第一个灌装容量超过第一,如目前主流的滑动三元材料第一效应在85%到88%之间。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池的存储容量,工程师们提出了预浸法,即从外部引入锂离子形成SEI膜,在转化前不消耗材料。
关于第一个效果,我用下面的简笔画来表达:
通过以上过程,我们发现,100个正电活性锂离子经过一次充放电后,只有88个可以回收。12个锂离子损失的原因是负极第一效应损失了8个锂离子,正极第一效应损失了8个锂离子。
结论很清楚:当正负第一效应分别为88%和92%时,满电池的第一效应为88%,等于较低的正效应。而当负一效较低时,如锂钴氧化物正极对石墨负极,则满电池的负一效等于负一效较低的负极。因此,pre-lithium的重要想法是寻找外部锂源,这样消耗的锂离子电池是由外部供应的锂源,而不是使用锂离子从正极deembedded,以便保留deembedded锂离子从正极到最大程度,,提高电池容量。
分离后,电池分别置于高温和常温下。静态测试后,测试电池的内阻和电压。然后根据电池的放电容量对电池进行划分。
根据目前卷划分的实际情况,我的两个想法如下:从成本和技术突破的角度来看,可以取消电池生产的体积划分。通过对地层过程的检测,选择合适的统计模型来拟合和预测体划分能力,从而取消体划分;2.2.若不取消容量划分,则取容量划分放电曲线的点,采用统计聚类分析,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对电池进行分级。我认为它可以更好的反映电池分组的一致性。当然,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还不成熟,欢迎有更好想法的同事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