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平台官网地址_动力锂电池工艺与设备公司的智能制造之路

2997次

十二月五日,由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组织发起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升级与产业链研究”专项课题第三次交流会在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公司的60余名嘉宾围绕“动力锂离子电池设计、工艺及装备”展开讨论。

业界一致认为,动力锂离子电池工艺与设备公司要走高端化和国际化路线,制定大规模智能制造的路线图,研究制造工艺、方法和标准,谨防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的“技术空心化”。

设备公司要向高端化和国际化靠拢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动锂离子电池纷纷扩产,锂离子电池设备的需求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爆发。锂离子电池设备最早出现在日本和韩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电池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也在大幅度提高。目前锂离子电池设备国产化替代已经达到50%,预计2020年将提高到80%。

与会专家表示,国内设备重要不足存在于配料系统、涂布机、分切机、装配线、物流仓储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在线监控系统等方面。

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市场规模的快速上升,要对材料体系优化,根据材料的特性制定制造工艺需求。此外,产品市场终端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自动化程度可能跟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比亚迪第二事业部储能及汽车电池厂总经理沈晞指出,对动力锂离子电池设备的开发应围绕“四高”、“两大”进行。其中,“四高”是指设备必须高可靠性、高精度、高效率、高度自动化。“两大”是指设备开发应基于大规模生产,在可量产的前提下进行设备的整合和优化;其次,设备开发应该是大系统的集成,将整个大系统进行有机串联,才能把电池生产的各环节都把控好。

锂离子电池自动化设备直接决定了电芯性能的好坏,目前国内外设备的竞争重要集中在电芯和顶端设备。目前国产设备在中后段已经达到日韩领先公司水平,一批国产领军公司已经涌现,并不断进行市场整合和产业布局。

无锡先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燕清指出,有关国产设备来讲,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是发展方向。

业内专家表示,除了打造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龙头公司外,也要着力打造生产装备的龙头公司,加大对龙头公司在技术改造、研发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作为龙头公司,要加大全产业链的覆盖,进行并购整合,追求规模效应。

政府可以供应在政策法规、融资渠道方面的支持,以及专向资金的补贴。公司要加大研发投入,走国际化路线,快速学习国外先进公司的相关相关经验。当然不是说照搬照抄,还是要坚持自主研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以中后端推动前端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提升。

标准化是实现动力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的前提

清华大学锂离子电池实验室主任李建军认为,现在电动汽车或者储能系统电池都是大规模的串并联系统,对电池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及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锂离子的工艺非常复杂,工序非常繁多,而且每道工序对电池的性能都有影响。整个制造过程要对环境控制,而且生产要更加科学、合理、标准化,减少人为操作。另外,采取高精度和稳定的设备,对电池生产环节的每个节点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控控制,减少电池的差异性,从而提升电池的质量。

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如坤介绍,从控制过程角度来管理,无外乎四个方面:定点控制、异物管理、适度管理、在线监控。有些新技术可以引进来,比如通过溅射工艺制造固态电池、激光模切、叠片式卷绕,高速组装技术等。

阳如坤指出,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是1MWh为一条生产线,存在着合格产量低、一致性差、安全性差、维护麻烦、成本高等问题。未来是一条生产线要1GWh到5GWh,在原来基础上上升了1000倍甚至几千倍,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大规模制造外,智能化制造是其重要解决途径。

业内专家分析,我们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现在还处在“初级智能”阶段,合格率整个行业里面大概是90%。未来希望通过智能制造,把整个电池的合格率提高到99%以上。

有关大规模智能制造的实现路径,业内专家表示,从尺寸、产量、数字化、全过程的监控,到制造过程的一体化,还有设备互联、互通、互操作,要做很多工作。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重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实现自动化厂,各个工序段实现自动化工程降低人工成本。第二阶段是实现数字化厂,有综合的分析能力,使生产的决策更加快速、准确。第三阶段是智能厂,把现成的资产、资源、基础设施跟数字化的流程相结合,实现业务的进一步优化。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标准化生产是动力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的先决条件。国轩高科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续来指出,电芯的标准化生产涉及到从前端的制造设备标准化,到后期的PACK设备标准化。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震则认为,电芯、电池包在设计、工艺等方面实现标准化,是目前实现动力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制造的前提条件。而他也表示,目前很多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都没有实现标准化,这有关设备制造公司而言,也耗费了过多的成本和精力。

大规模制造是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走向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呈现爆发式上升,到202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预计达到500万辆。刘震表示,假如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不实现大规模制造,将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大规模制造是生产方向,也是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自动化的装备、过程检测系统、生产制造的执行系统,包括MES系统。

刘震认为,目前实现大规模制造面对诸多问题,如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生产仍以半自动化为主;电池系统生产公司和自动化装备公司的磨合还不够,产业链协作不够;电池模组设计验证不充分,很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评价测试阶段;电池模组关键工艺设计不成熟,验证不够充分,并且一次通过率低等。实现大规模制造要电池公司、BMS研发公司、电池包系统公司、装备公司、整车公司等产业链的协力合作。

我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主任肖成伟认为,有关大规模的工艺装备,要看它的自动化程度,包括工艺、生产、装备的可靠性,控制的精度等。

此外,MES系统是所有现代化制造必不可少的。装备公司目前很难做就在于所有的装备基本上都是“非标”的,做一条生产线前期沟通可能要花半年时间,制造过程再花费半年时间,一年可能只做一条线。假如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就很高。假如现在自己来做模组研发,我帮你设计,设计好以后所有的专利授权给你,你来买我的生产线。比如,这个公司供应电芯,另外一个公司做PACK或者BMS,我有模组,大家共同合作把这个事情做下去。

谨防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的“技术空心化”

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分析,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动力锂离子电池有了比较快的发展,看到了希望,所以大家很快把注意力聚焦到电动汽车上,这又促进大家广泛研究动力锂离子电池。动力锂离子电池有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所以进步比较快。

我国电动汽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产销量在全球都是领先的。但最近很多发达国家开始发力了,包括德国、欧洲、日本,战略上都在做调整。这些国家大的汽车公司一旦开始发力,对我国电动汽车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影响,很值得关注。

捷威动力副总王驰伟认为,韩国、日本做设备特别专注,他们对设备的理解非常透彻,动力锂离子电池工艺制造也要有这种战略定力和市场定力。

陈清泰指出,他最担心的就是电动汽车产销量上去了,但这个产业仍是技术空心化的状态,太危险了。从新能源汽车的角度来看,不要重复燃油车走过的道路;电动汽车的发展过程要在起点上就有实实在在的、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不再重复“技术空心化”的过程。他认为国内公司有机会,但这个机会大概只有3年或5年的时间,因为国外大的汽车公司在任何一种路线上都有足够的储备。

陈清泰认为,很多人谈论产业的专注,我国要小型巨人,领域不要跨得很大,但在这个领域里谁也比不过你,这就是你的竞争力,这就是你的希望。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不论是电池公司、装备公司,都不要为产量困扰,要把重要精力投入在核心技术上,尽力把质量搞上去,这涉及到一系列的管理,包括装备、工艺等。把真正核心技术掌握住,把核心竞争力建起来,并不要有300GW、500GW的产量等在那儿,等在那儿就是落后的生产量力。我国产业处在进步的过程中,假如生产量力是超前的,产前的这部分将来肯定是落后的,力争能够成长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

“我国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前所未有,应抓住机遇,将重要精力用于提高核心技术及产品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陈清泰强调。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