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测速_国产潜艇为何不采用锂离子电池技术?
2018年十月四日,日本的第11艘苍龙级常规动力潜艇在神户下水,被命名为凰龙号,舷号511。该艇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锂离子电池驱动的柴电潜艇。
采用锂离子电池驱动的潜艇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电容量巨大,这一技术可以使常规动力潜艇的水下潜航时间延长至10天左右,大大增强了潜艇的隐蔽性,因此很多日本网友欢呼,认为这艘苍龙级锂电潜艇的问世代表了其潜艇技术领先我国10-20年。
看到这些小日本这么狂,很多我国网友都感到很郁闷,按理说我国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上起步并不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所取得的技术也是处于世界领先,而且我国还是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大国,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2%,马路上也随处可见锂电汽车在跑,为何国产的潜艇却迟迟的不采用这一先进技术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国在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与日本有很大的差距。
因为锂离子电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在充放电时发热量巨大,而且其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发生火灾甚至爆炸,而且其极其不耐过充电和过放电,因此其需配置非常精密的充放电保护电路,将其用于像潜艇这样耗能巨大的设备中,其研发制造难度极高。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完全没道理的。别说当今世界锂离子电池研发行业前十强我国就占据了七席,甚至此次装备凰龙号潜艇的日本汤浅公司都不在十强之列。更何况我国的锂离子电池行业,无论是传统液态钴酸锂三元锂离子电池还是新型的固体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甚至是长寿命动力型磷酸铁锂离子电池都具备很强的研发实力,上述这些锂离子电池都大量应用于各行各业及新能源汽车上,光2017年的总生产量就高达1009亿瓦时,占全球总产量的52%,总产值达1589亿元。
或许也有人认为我国没有在潜艇上应用锂离子电池的工程相关经验。
这样的想法就更错得离谱。事实上我国不仅在深海锂离子电池技术上有丰富的工程相关经验,而且其使用的环境已经大大的超过军用潜艇的下潜深度。
2017年四月,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在大容量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所研制的青能Ⅰ号电池组搭载于万泉号深渊着陆器完成了万米全海深示范应用。